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:人 咨询电话:13807313137 微信号:yp941688, yp94168
(口述者为196uiy5级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,文革后两赴西藏支教,现居辽宁铁岭。)
(一)
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有幸参加了辽宁省援藏教学队,来到了祖国边陲西藏亚东县。我们一行三人在亚东中学教书两年零两个月。具体时间是1976年6月至1978年8月。亚东属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十八个县之一,(当时的区划)它东临不丹国,西临尼泊尔国,南临锡金。(锡金当时已被印度吞并,我们并没承认。)从中国地图上看,亚东位于南下方鸡腿后根处、一个乳头状的地方。凡中印边境有争议的地方,边防军是解放军编制;没有争议的地方是武装警察编制。亚东这段边境是解放军驻防。因为我们没有承认印度吞并锡金。边防军是解放军编制的,意味着处于战争状态。
亚东中学有学生二百多人,原有教师七八人,全是藏族,学生是从三年级到八年级。那些教师大部分没上过初中。因此中学课全靠我们三人。课好教也不好教:好教是因为没有任何要求,教材是我们从辽宁带去的。课不好教,因为语言障碍。学生虽然从三年级开始学汉语,但完全听懂很难,好在八年级数学是从初一正负数教起。听不懂就多比划几次,他们之间也互相交流交流,听懂的给没懂的说一说。就这样 后都上大学。当时西藏办了三四所大学,根本招不满。为了大力发展民族教育,也是没法子的事。现在可能基本改变了那时的落后壮态。毕竟四十年了。
藏族师生对我们非常好,把我们看成远方来的客人,食宿介绍无微不尽。西藏各机关单位都必有食堂。当地缺氧和缺燃料,只有单位才有大高压锅,可以去远处拉木材。藏族老百姓是烧牛粪,抓粘巴。粘巴是一种把炒熟了青稞磨成的炒面。这种炒面可放月余也不变质。因为缺氧的原故,他们吃饭时,就把已磨好了的粘巴用牛粪烧好了的茶水少量放入,用手揉,形成坨状,然后用手抓着吃。粘巴里要放酥油和糖等。他们每顿饭必喝酥油茶。是把一定量的酥油放在特制的酥油桶里,再放入较大量的茶水,然后用一个木杆带着的木塞上下抽动,这就叫打酥油茶。就像用气枪给自行车打气似的。
(第二排右三为讲述者)
藏族人特别乐观,很爱打打闹闹,但也很有规矩,绝不乱来。
藏民族笃信佛教,虽然那些老师并不信教,但佛教慈善文化已融入他们的基因。藏族人基本没有小偷,也不会骂人。二年里没看见有打架的现象。对于他们男女爱开玩笑的解释是:我们藏族只是闹着玩,并无实际,不像你们汉族表面正经,背后来。
亚东那地方住军多,除海军外,各军种都有。人数不多,陆军大部分在边境哨所,其他兵种是搞动态的。因此,总有电影看。每当电影镜头里出现男女双人床上摆着双人枕头时,那藏族人就把双手捂在脸上。嘴里还说:哎呀,太羞了!藏族人没有专门卧室,一家人头顶脚的睡觉。夫妇也是这样睡。因此看见汉族夫妻这样睡觉,感到羞死人了。
他们对毛主席特别热爱,每当出现毛主席的电影镜头时,都自发地站起来热烈鼓掌。没有人号召,纯为自发的和发自内心的。
藏族是个感恩的民族。你对他好,他总不忘。
藏族什么税都免,如患了病,不但免费给治,而且吃饭也免费。学生读书吃住全免费。毛主席逝世的恶耗传来,全藏恸哭。牧民都趴在草原上长卧不起,都自发地搭灵棚。中不(丹)边境的山岗上,站满了不丹的老百姓,黑压压一片,绵延十余里,他们是来看热闹的。顺便说一句,我们和不丹边境不设边防军。那一年(196年)中印边境反击战时,尼赫鲁欲住军中不边境,但遭到不丹国王的拒绝,因此我们把不丹视为友好国家。又因为不丹没有正规军,所以我们也不在边境设哨所。
我们亚东处于喜玛拉雅山的南麓的深山峡谷中,有比较茂密的森林。每逢11月都有山火发生。那是因为厚厚的落叶上落了积雪后,被太阳一照,发生了自燃。每当此时,号召去救火的大喇叭一响,只见老百姓呼呼往火场赶去,往往要爬山越岭走十几里、二十几里。所谓救火就是打火道。人们用斧头、锯子等把着火区与尚未着火区分开,在这两处之间打开一条宽十余米的通道。然后需要守在那里,不让火场里的火星外逸。那山林发生火灾时,不是大火呼呼着,而是从树上方喷火星。因此看守火道很关键,往往需要一个星期。直到下雨为止。亚东因处喜玛拉雅山南麓,长年阴雨绵绵。
那藏族老百姓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守在那里。没人替换,饿了吃口粘巴,渴了喝口山泉,大家往往围在一起唱歌跳舞。当然有专人看守火道,发现有跑过来的火星就及时扑灭。亚东人口很少,全县面积几千平方公里,人口才三千多。县城所在地,下司马镇人口才一千多,因此,每逢发生山林火灾时,全镇人民都要全部扑向那里。我们也不例外,但我们受不了那个罪,三两天就撤下来了。没听见藏族人有过怨言,也从未听说他们有物资方面的要求。
1968年10月,当时中印之间在亚东和锡金的交界处发生武装冲突,乃堆拉山口燃起了战火硝烟。亚东的藏族老百姓趴山越岭往山口运子弹、炮弹。据说有一个姑娘脖子上挂两颗炸弹。但战后评奖时,没有一个人要一等奖。
那藏族人民的爱国情怀,哪里来的呢?
(二)
西藏过去实行的是封建农奴制。所谓封建农奴制,就是集约式生产劳动。大家在一起干活,就象生产队似的。所有人为一个人干活,这个人就是领主。领主与地主的区别是:地主与租用他土地的农民是一种借贷关系,农民只是租他的土地,人身自由权力与他无关。但领主不同,为他的生产队干活的农民或牧民都是他的奴隶,他负责奴隶的生老病死及全部生活,奴隶的一切权力也被他剥夺了。
民主改革之前,西藏政府在近一百余万人的西藏养了九个团(称代本) 的藏兵。他们的兵源是按人口摊派的;而且一切花销都由派出单位负责,括吃穿、武器、子弹等。如有官员过境,那又是一场灾难。过境的官员全是地方免费接待,供吃、供喝,还得供女人。如接待得满意,可能次日就走了。如认为接待不周,那索性多住几天。再看那寺庙,仅喇嘛就有十万之众。当然寺庙也是文化单位,但毕竟是不产粮食的事业单位;那是要老百姓负担的。这种负担来自自愿捐献,被麻醉了灵魂的自愿。
(三)
初入西藏,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荒凉,那山全是秃的,很多地方寸草不生,近乎不毛之地,给人以苍凉之感。但是呆的时间久了,你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:西藏的文化可不是荒漠,而是高超的,用灿烂辉煌来形容也不为过。她那藏传佛教的文明犹如高山之巅,傲立东方,世人皆仰之也。诞生于西藏的藏传佛教,如今仍是内地、韩、日、东南亚的重要宗教,她是世代藏族人民把在贫瘠土地上的微薄收入,化为心血,浇灌她的成长和壮大。
西藏的藏文是拼音文字,小学三年级藏文就过关了,读读写写没有问题。这是我们汉族学生忘尘莫及的,因此扫盲很容易。她们的寺庙是一个小社会,但主要是一个文化单位。西藏的喇嘛都识字。拉萨的三大寺(大昭寺、哲蚌寺、色拉寺)共有喇嘛近两万余人。其中哲蚌寺 大,有喇嘛七千余人。那里实际是一所集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院、印刷厂的文化单位。另外每年都举行賽经会,即世界论坛,也叫雪顿节。来自世界各地的佛门高徒来此宣读论文。 后根据论文之优劣,评出级别来,类似我们今天评出的教授、院士。
我们亚东中学有一位藏族老师,他就是喇嘛出身,全校的高级班的藏文课也只有他能胜任。
过去西藏是全民信教,无论僧俗。一个犯了罪的人,只要出家当了喇嘛,就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。旧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即权力与一的政治体制:达赖喇嘛是宗教、政府双肩挑的 高领导人。下设僧、俗各半的八人组成政治局,即噶厦政府。这样的政治体制也是为了保证藏传佛教的崇高地位。
在过去,藏族人把去拉萨朝圣一次,作为终生愿望。他那朝圣之旅可不是去旅游。他是一步一叩头,三步一匍匐。全身趴在地上,用身长丈量到拉萨的。他们往往走数月、数年才到拉萨,有的半路就死掉了。这一路上是儿子背着行囊跟着。那些到了拉萨的人,朝圣后,就把带来的全部财产(已化为金银),捐给寺庙,自己就变为乞丐。过去拉萨河的河谷全是破帐篷,那是他们的棲身之所。他们是信仰高于一切啊!他们去拉萨朝圣,主要是朝拜达赖喇嘛以及大量的佛像。佛像中,有一尊是必须拜到的,那就是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时带去的: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全身鎏金铜像,现藏于拉萨大昭寺。
那些上了大学的孩子,毕业后都分配到西藏。我和他们没有联系。但我们同去的一位女士和他们有联系。他们生活得非常好,光高原补贴就有两三千元。那些老师也都随儿女住在大城市。去年九月我也去了拉萨,但只呆两天就望风而逃。心跳每分钟100多次。那拉萨可大变样了,跟沈阳没区别。藏族老百姓,穿着跟我们一样,藏袍绝迹。我特意去了远郊区,那牧民穿着比我们农民还干净。全是新房。
大昭寺,是 大的圣院,门票才八十元,但藏族了了,都是内地游客去看。那里藏族导游小姐唉叹:佛教完了,这点钱都舍不得,还信什么教?我们每况愈下了。
(四)
我们铁岭三人分配到亚东,是由于组织的高度信任。亚东地处边境前线,是印度次大陆通往西藏的唯一能行车的重要通道。从上海乘船到印度加尔格达,再通过乃堆拉山口,走亚东,进藏。那是非常便利的。一度人民日报都是从那里运进西藏的。
亚东县城所在地下司马镇离边境只二十华里。上面的帕里镇离不丹边境只十华里。帕里镇是世界第一高城,海拔4600米,它是我国唯一的与外国不设防的边境地区。
不丹国外交、国防受印度指导,它们没有正规军,只有民兵,每个班的班长由印军担任。每人五发子弹,由印军班长掌握,放在一个木箱子里,晚上班长枕着睡觉。我们视它为友好国家,因此他们边境没兵,我们也没兵。他们离边境多么远有一个营房,我们也离多么远设一个营房。所以西藏外逃者都是从这里出境的。因工作需要,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。
每逢节假日,学校都会餐。我们坐在椅子上,俩个女老师站在我们每个人左右,一人拉着我们一只手,她们边唱祝酒歌边跳。前面还有一个女老师负责斟酒。得当她们唱完时,你得正好喝完,然后还得把你的酒杯反过来往下控,剩一滴再罚一杯,剩两滴罚两杯。但当看到我们将醉了的时候,她们就放慢了唱歌的速度,等我们喝完。
她们非常爱开玩笑,有那么一天,我正在办公室看书。就看见办公室那几个女教师在那闲聊。只见一个名叫索曲卓玛的女教师正在那比划着,她的话语中有关我的事,“孙给拉(给是老师,拉:是尊称)……”。忽然那几个女教师骚动起来,大喊大叫起来:你们戴花,你们戴花…于是乎,就拉着我和索曲卓玛往一起拽。那戴花是结婚的意思。索曲是20岁藏族代课教师,未婚,她刚才是说我好话了。我不得不拥抱一下,吻一口,否则没完没了。
当我们完成援藏任务即将返程时,和她们照相后,我对那女校长说:我们俩单照一张怎么样?只见那位女校长说:咱俩是穿衣服照还是脱衣服照?我窘急万分。
藏族人没名没姓、没辈。除了阿爸、阿妈外,比自己大的男性就叫"阿舅",比自己大的女性就叫“阿佳”,没有姑、姨、婶、叔、舅的概念。阿舅就是哥哥,阿佳就是姐姐。
他们的名字也很单调。往往是寺庙喇嘛给起的。男孩就叫星期几的比较多。老孩子就叫穷达,带"旺"字的,是指有权力的意思。女孩叫卓玛的较多,是仙女的意思。这样一个班就可能有几个重名的,那就用大、中、小
来区分。
那时候,西藏不实行婚姻法,他们的婚姻主体是一妻多夫制。即哥几个娶一个老婆,那样财产不分家。孩子也少。我们中学一位藏族教师,他是民族学院毕业的,已和他的女同学结婚了。但他的哥哥来信让他回去共妻。后来宣布把他开除了。
有一天,一个牧民拿着麝香到学校来卖。那是有个毛茸茸的东西,有鸡蛋大。那牧民不要钱只要一身军装。因军装可来回换。因西藏住军多。但街上有布告:不准买卖此物。那麝香牧民都随身携带。因流产特效。
麝香是雄性獐子身上的产物。獐子是象鹿一样的动物。雄性獐子在发育成熟后,在没有与雌性交配前,猎杀之,能取下它生殖系统的一个鸡蛋大小的东西。那就是麝香。如果,交配后,这东西就没有了。因为雄雌交配时,雌性的用口吸雄性生殖器,吸一口吐一口,直到吸净为止。那吐出的就是麝香,然后雄雌才能交配。
藏民不吃单蹄类动物,如:马、驴等,只吃偶蹄类。马、驴等老了的时候,就放逐山林,任其自消自灭。我们教学队有的人上山去杀驴,回来吃。第二天,学生们全捂嘴说:给了,太脏了,臭,臭。
(上排左一为讲述者)
(五)
藏族人死了,不是火化,也不是埋,而是天葬。当一个人已死了但没僵尸的时候,用一根绳子,绳子的一头栓在死者的一个腿的裸部,然后把绳子从死者的脖后绕过,再从另一条腿的踝部绕过来,用力拽。目的是给死者形成一个坐姿。信佛教,必须是坐着死。
当死者定型后,放在屋内墙角处,屁股底下铺上沙土,为了防止坐不稳,再用一根细绳的两端,各钉在墙角两侧,把死者颈部拢住。一会儿,亲友来了献哈达,很快就把死者盖满了。一般和内地一样,也是悼念三日。发丧日的凌晨,把死者用一个新毛毯裹好,倒扣在毛驴背上,有的地方是用两根木杆,把死者两腿分别绑在两根木杆上,坐轿似的。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后,就正式发丧了。走啊,走,往往要爬山越岭,才能到天葬台。那天葬台是在一个较大的深山半腰处。那有一个大石板。所谓天葬就是把死者肢解,然后喂鹰。这一行人到那里后,把死者倒扣在石板上,先把头发割下来,再去挖一些柏树,那柏树很小,但根系特别发达,因为干旱原因。随后,把已割下来的头发放在柏树上,划火柴把它们点燃。
烟气飘起。不一会儿,秃鹫就飞来,它们先盘旋,然后呼的一下子落地。和飞机降落的过程一样。秃鹫个儿大,象驼鸟似的。平时它们呆在雪线处,此处肯定是 洁净了。它吞噬了食物后,把粪便留在那里,如果食物是一个人的肉,那人不就上天堂了吗?
当鹰来的数目差不多的时候,肢解正式开始。只见那天葬技师,说时迟,那时快,刷的一下,就把逝者的天灵盖打开,然后,用手把逝者的脑浆捧出,放在一个象石罐似的东西里面,再用石板盖好,(怕鹰抢吃)。下一步,,开始扒人皮,那技师用刀顺着脊梁骨,划一刀,然后两手抓住缝处,一用力,刷的一声,人皮就扒下来。然后开腹、掏内脏、剔肉、剁骨头……
第一步,喂鹰骨头;第二步,喂肉;第三步,人皮; 后一步是把鹰没吃的骨头捡回、砸碎、拌脑浆、扔出去。
鹰飞走了,回到雪线处,等下顿美餐的到来。人当然也随之到天堂了。
这一过程大约得两个小时,随后,技师倒背身去,开始撒尿,把手用尿洗一下。此时天已大亮,人已饥腹咕噜,任务完成了,开始吃东西了。
那毛毯归技师所有。
顺便交待一下,那逝者的亲人不到现场,但一定要有一个至亲在场,起监督作用,防止处理不彻底,或拿逝者耍戏。如果同一天逝者不是一人,那一定要先葬男,后葬女。同性者,先葬老,后葬小。因女,小的,肉嫩。让鹰后吃。反之,鹰就不吃了。
这天葬技师由天葬台附近的寺庙喇嘛担任。后藏日喀则,有职业人,名叫夏娃,那需花钱雇。一般的地方,大家互助互帮了。每一次,打两把新刀,然后扔掉。天葬现场到处是刀片,破布,骨头,遍地狼藉。也有小孩子去捡那刀片。
这一习俗在清代就有住藏大臣下令禁止,但无济于事。现延至今。藏族人认为,是由神鹰把人带到 洁净处。他们认为汉族的土葬不好,死者腐烂,臭哄哄。
新疆维吾尔族的葬法则很酷。一个墓地,每户三个坟:每个坟深2米,男人一个。女人一个,小孩一个。人死后,就一丝不挂的往对应的坟里投放。那坟上部有一个高帽子,象游街戴的高帽子似的,尖顶。那是用草编制、外面抹泥。根部留个洞口:从这里往里投放死人的。男坟高些,女坟小些,儿童坟更小。不留墓碑,全凭记忆。喀什市香妃墓地旁就有一个很大的公墓。那里没有一块墓碑。据维族人讲:他们死后不浪费一寸布,一块木板。
祝天葬的藏族同袍一路走好。
。西湖焊工考证培训学校,西湖焊工考证培训班,西湖焊工考证学校,西湖学焊工考证的学校,西湖焊工考证培训哪里好,西湖焊工考证培训学校,西湖焊工考证短期培训班,西湖焊工考证培训学校地址,西湖学焊工考证培训,西湖焊工考证培训哪里好,西湖焊工考证培训班,西湖焊工考证技术培训.(整理:西湖焊工考证培训学校)
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